2025-04-12 18:37:31 湖南省教育厅
各普通本科学校,有关单位:
根据我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20〕55号)要求,经学校申报推荐,我厅组织专家评审,决定立项国防科技大学的《精准施策、分类培养,以产出为导向的军校材料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等62个项目为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各相关高校和有关单位要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条件保障,并要以项目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各项目要按照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的选题要求,结合已有工作基础和具体情况,扎实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鼓励各项目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与科研院所、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学)会等以不同形式联合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协同育人。
湖南省教育厅
2020年4月29日
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序号 | 实施单位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主要成员 | 选题方向 |
1 | 国防科技大学 | 精准施策、分类培养,以产出为导向的军校材料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郑春满 | 叶益聪、刘双科、王松、尹昌平、朱利安、鞠苏、李宇杰、周星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2 | 国防科技大学 | 面向战场环境建设的复合型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 王春明 | 何宏让、臧增亮、张波、钟玮、王举、哈瑶、李旺、孙立尹、于永峰 | 新形态复合型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
3 | 中南大学 | “空天轻质材料与构件流变制造”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艾伦 | 钟掘、谭建平、易幼平、龚海、张劲、李毅波、刘峙麟、谢敬华、麻朋威 | 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 |
4 | 中南大学 | 面向行业应用的高端智能软件研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陈志刚 | 王建新、奎晓燕、韩飞(高等教育出版社)、廖志芳、任胜兵、倪文慧(高等教育出版社)、刘佳琦、费洪晓、姚鑫 | 以软件高端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
5 | 中南大学 | 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大自动化类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春生 | 阳春华、谢斌(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办公室)、王勇、李焱(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陈白帆、刘海深(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刘丽珏、赵静(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郭璠、万辉、高芳(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6 | 湖南大学 | 新形势下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文双春 | 廖蕾、刘渊、赵楚军、曾云、陈克求、胡锦、陈迪平、鲁兵安、张明、杨红官、邹艳红、胡袁源、余金清、陈钦俊、樊帆、黄晖辉、刘建军、刘兴强、舒维星、晏敏、胡伟、朱小莉、邹旭明、曾健平、王镇道、田园、陈卓俊、蒋英、黄嵩人(湖南进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陈怒兴(长沙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易峰(湖南进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李侃(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
7 | 湖南大学 | 人工智能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 何人可 | 季铁、谭浩、袁翔、易军、吴迪、胡莹、赵丹华、李辉、刘梦非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8 | 湖南大学 | 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深度融合的电气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滕召胜 | 罗安、章兢、李勇、帅智康、黄守道、涂春鸣、汪沨、张小刚、罗隆福、孟志强、黎福海、温和、马子骥、张海燕、王华、李小青(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姚青(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 |
9 | 湖南师范大学 | 新技术下的立体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与实践 | 李仲阳 | 林海军、张建军、彭可、汪鲁才、银海强、杨进宝、兰浩、唐智彬、唐林伟、张智勇、邹雄伟(湖南力合科技)、王晟磊(深圳矩形科技) | 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探索与实践 |
10 | 湖南师范大学 | 面向软件产业、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工科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锦 | 刘宏、蔡美玲、张连明、罗迅、王胜春、杨家红、瞿绍军、邓月明、窦亚玲、尹中贵(湖南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戴一格(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王霞(长沙浩鲸云软件有限公司)、廖丹(杭州盈高科技有限公司)、刘恩觉(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杨晓春(上海成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蔡春林(湖南兴盛优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11 | 湘潭大学 | 地方综合性大学材料类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欧阳晓平 | 周益春、黄建宇、胡义伟、尹付成、唐明华、杨丽、陈玉莹、黄勇力、齐福刚、王鑫铭、李发国、杨国庆(湖南融创微电子有限公司)、汪云程(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蔡先武(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12 | 湘潭大学 | 多重任务演化的工程伦理协作学习机制研究与实践 | 段斌 | 章兢(湖南大学)、杨小军、彭思齐、李玲利、邹娟、周彦、苏永新、旷怡、彭馨 | 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 |
13 | 湘潭大学 | 新工科多方协同构建化工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平台 | 王威燕 | 罗和安、刘平乐、杨运泉、游奎一、易争明、刘文杰、韩路长、吴志民 |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14 | 长沙理工大学 | 交通强国背景下公路交通类专业改造升级策略探索与实践 | 郑健龙 | 刘朝晖、周和平、李平、钱国平、李珏、周访滨、袁剑波、龙科军、李盛、王正武、徐卓揆、刘伟军、吕松涛、娄和儒(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李焱(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徐桂林(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易志勇(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业务中心)、李政源(浙江华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王佳、肖杰、李晶晶、向慧、吴立烜、张冬梅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15 | 长沙理工大学 | 面向智能制造的新工科个性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与完善 | 杜荣华 | 刘朝晖、邱国良、陈书涵、胡宏伟、毛聪、唐宏宾、彭琼英、胡林、何志勇、刘亚辉、吴钢、尹来容、宋新、蔡翔羽、李特超 | 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16 | 湖南农业大学 | 基于交叉融合理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奕 | 朱幸辉、张林峰、戴小鹏、陈义明、乔波、何源、罗旭、张香芽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17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面向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工业设计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刘文金 | 刘文海、常霖、刘岸、唐志宏、邓昕、张苹芳、郁舒兰(南京林业大学)、张宗登(湖南工业大学)、钟畅(广东工业大学)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1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林业工程类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李贤军 | 吴义强、郝景新、杨国恩、李新功、旷春桃、孙德林、邓旻涯、卿彦、左迎峰、陶涛、郝晓峰、万才超、黄琼涛(宜华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崔学良(圣象集团有限公司)、熊福全、徐康、杨喜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19 | 南华大学 | “产业+”视角下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保障 | 刘升学 | 李海洋、曾长虹、彭仲生、罗筑华、王湘江、刘春、谭杰、章求才 | 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与保障 |
20 | 南华大学 | 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核安全领域紧缺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 刘永 | 李向阳、蒋复量、余修武、彭国文、单健、刘志明、周青芝、郑平卫、洪昌寿、章求才、徐守龙、陈思涵、罗筑华 | 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
21 | 南华大学 | 基于校地合作平台的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 刘泽华 | 曾长虹、张志军、赵桂芝、刘春、钟林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22 | 湖南科技大学 | 基于“产研赛一体”的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数字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 刘德顺 | 岳文辉、赵前程、宾光富、李树健、郭迎福、万步炎、邓朝晖、刘向阳(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牛秋林、伍济钢、毛征宇、吴志军、王海云(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颜建辉、胡小平、李水土(浙江双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陈武、彭向前、凌启辉、李常平、杨国庆、谷金良、肖钊、唐皓 | 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23 | 湖南科技大学 | 面向新业态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施式亮 | 王海桥、刘何清、李树清、鲁义、游波、李润求、刘勇、李贺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24 | 湖南科技大学 |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祝明桥 | 谢献忠、戴益民、汪建群、戴习东(湖南省建工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吴致远(伟大集团)、谢大江(湘潭市规划设计院)、胡小平、吴亮红、文小明、贺建清、聂忆华、戚菁菁、陈炳初、廖继彪 |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25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丁长松 | 王志辉、李小智、瞿昊宇、胡为、彭荧荧、任学刚、辛国江 | 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 |
26 | 吉首大学 | 基于化学化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二工一创”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 李佑稷 | 王延春、蒋剑波、肖竹平、顾仁勇、唐石、申永强、吴贤文、杨家冬(湘西州丰达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杨柳枝(湘西州欧瑞克科技有限公司)、刘茂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27 | 吉首大学 | 民族地区高校推进物理学科赋能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毕仁贵 | 赵鹤平、邓科、彭金璋、王小云、张正、向延鸿、刘洋、吴顺兴、曾钦、吴启舟、杨代云、张忠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欧耀辉(湖南三一中阳机械有限公司) | 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 |
28 | 湖南工业大学 | 面向区域轨道交通产业新工科人才“产教科创”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龙永红 | 何静、金继承、张昌凡、冯江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罗克俭(株洲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刘可安(中车株洲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陈喜红(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莫洪波(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李轶芳、肖伸平、黄晓峰、刘建华、谭会生、郎济杰、朱永祥、李军军、周柏林、钟云飞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29 | 湖南工业大学 | “三新三联”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温辉 | 罗定提、李轶芳、陈艺锋、朱文球、周立前、龙永红、邱显焱、何静、汤建新、易小斌、曾欧、蒋海云、谭伟、沈利芬、陈恩、朱振湘(株洲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刘群欣(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李升付(株洲麦格米特有限公司)、何思模(广东易事特集团)、钱纯亘(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乐华(协力千金药业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30 | 湖南工业大学 | 知识技能与创新素质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周立前 | 肖满生、文鸿、邓晓军、文志诚、艾钧华、张龙信、肖哲、文志华 | 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31 | 湖南工商大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教师多层次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 | 刘导波 | 刘国权、杨水根、唐爱国、陈飞虎、陶娟、宋鸾姣、时倩 | 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探索与实践 |
32 | 湖南工商大学 | 商科大学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余绍黔 | 任剑、陈荣元、徐雪松、周开军、姜林、赵文军、徐慧 | 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33 | 湖南理工学院 | 地方高校新工科政用产学研多方协同全方位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丁跃浇 | 张晓红、彭鑫、周文健(岳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勇彪(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陈曦、周勇、甘安平(国家磁力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张敬、胡祥龙(湖南顶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超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34 | 湖南理工学院 |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面向产业变革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 钟明 | 唐课文、周从山、许文苑、聂东宋、周彬彬、张丽、周民杰、陶涌、方向东(岳阳市科技局)、黎树根(巴陵石化岳阳石油化工总厂)、潘先良(岳阳新华达制药有限公司)、李凌(湖南泰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35 | 衡阳师范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张登玉 | 谭延亮、陈列尊、龙祖强、李志强、唐世清、谭红军(北方光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黄顺、俞晓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杨功银(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36 | 衡阳师范学院 | 计算机软件人才协同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郑光勇 | 李浪、朱贤友、赵辉煌、陈坚祯、焦铬、邓红卫、邹祎、俞晓润(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肖刚(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朱容(广州粤嵌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37 | 湖南文理学院 |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工程类专业改造升级途径探索与实践 | 郭国强 | 李建奇、张奋、谭文学、蔡明山、李宝斌、杨民生、聂方彦、易明、乔闹生、汤海冰、敖章洪、李方钊(湖南华南光电(集团)公司)、曾斌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38 | 湖南工程学院 | “三维协同、四链融通”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 陈岳堂 | 易兵、傅军(湘潭市人民政府)、罗毅平、李靖、刘涛、曾永卫、吴振顺、黄先威、任振华、唐勇奇、魏克湘、刘洞波、宋晓萍(湘电风能有限公司)、付凯兴(威胜电气有限公司)、张文军(湖南江滨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斌(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肖学礼(深圳盛弘电气有限公司)、张曙伟(昆山市佰奥智能装配股份有限公司)、闵杰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39 | 湖南工程学院 | “六维交融、四链合一”智能与智造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 易兵 | 任振华、刘洞波、曾永卫、李珍辉、黄先威、魏克湘、万琴、曾赛峰、邓继勇、陈晓玲、谢卫平、刘向阳(湖南吉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唐嘉莉(湖南吉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龙辛(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杨兵(新松机器人公司(湘潭))、方正军 | 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
40 | 湖南城市学院 | 全维度、多主体化工材料类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 刘长辉 | 雷存喜、胡拥军、刘石泉、李新雄、龙立平、贺国文、王锋、游一兰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41 | 湖南城市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协同培养计算机类卓越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郑卫民 | 谭伟石、阳王东、周建存、曹步文、肖卫初、肖赛男、何骞、陈浩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42 | 邵阳学院 | 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 彭希林 | 李金成、谢恒、余有贵、蒋剑平、周睿、唐永辉、汪小鱼(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彭秀奇(邵阳华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 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
43 | 怀化学院 | 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贺达江 | 米贤武、黄利军、丁黎明、王青霞、姚美雄、杨虹(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宋燕辉(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林文(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郑光(中鑫创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44 | 湖南科技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战略短缺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研究 | 黄文 | 张彬、尹向东、管刚(慧科集团)、张剑、李小武、陈晚华、孙智杰(永州市经信委)、孙月(千锋教育集团)、暨秋艳(湖南软件测评中心) | 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
45 | 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湘汇科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李常健 | 周基、黄文、魏大宽、聂志成、林卉、尹向东、罗恩韬、宫彦军、何永红、蒋陈纯、唐军峰、孙明、唐雪梅、盘谨、田琼、郭恩平、李仁平、刘志壮、米双山、李丽民、周绍青、胡佳星、张维祥、陆仁强、刘剑平、刘汉民、阳令明、罗雄文、夏绪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姜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王良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陈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肖湘(湖南湘汇科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46 | 湘南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李尚林 | 段盛、肖娟、龚德良、张雯雰、刘耀辉、李发英、谢睿、赵敏(上海杰普科技公司)、薛军娥(上海杰普科技公司)、丁长明(上海杰普科技公司)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47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羊四清 | 周发明、谢四莲、王志和、黎建辉、刘浩、谢常清、谭峰亮、张锐(深圳瑞立视多媒体有限公司)、刘葵(湖南飞智益思科技有限公司)、廖湘平、贺敏之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48 | 长沙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张向超 | 刘臻、王小梅、沈洁、冯文辉、许第发、杨璐、黄承焕(长远锂科有限公司)、何曦(航天凯天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王效贺(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黄志安(固得新材料有限公司)、吴庆华 |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49 | 长沙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新材料产业学院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世英 | 李晋波、张向超、周文军、吴庆华、朱海、沈洁、赫荣安、周友元(长远锂科有限公司)、曾毅夫(航天凯天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彭继(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仇健申(湖南邦普循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国锋、宋勇、杨婵(长沙市科技局)、习小平(湖南省新材料协会)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50 | 湖南工学院 | 瞄准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金课”建设的课程改造与提质 | 李理 | 罗建新、伍杰、谢忠祥、李天生、张蓉、任长安、洪俊、周蕊初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51 | 湖南工学院 | 新时代面向工业互联网的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 姚胜兴 | 王勇刚、董海兵、李祖林、洪俊、喻霞、李治军、罗雪莲、刘海波、陈华容、王秋燕、赵宋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52 | 湖南警察学院 | 面向实战需求的大数据智慧警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明键 | 鄢喜爱、汤丹、苏欣、罗熹、段丹青、王岩、张悦、宁佐廷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53 | 湖南信息学院 | 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 邬书跃 | 李世友、张金菊、房晓丽、彭晖、徐小来、王一博、陈燃、谢蓉、易晨晖、何俊剑、胡炎贵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54 |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 交通类专业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探索与实践 | 罗迎社 | 涂宇、唐小萍、汤晓安、罗建书、唐小弟、许邦建、罗斐、何美生、陈伟明、曾迎生、王辰、刘琦、闫斌、牛刚、肖珍、孟亚军、李玲、曹艳霞、郭红铄、王怡、周锋、周孝德、曾晓宇、李智宇(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任国桥(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孙国营(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吕锦柏(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张生文(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王华超(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于晓泉(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史宏飞(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张夫松(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乔志超(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刘志明(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刘锐冬(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王瑞(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杨光伦(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探索与实践 |
55 |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 面向智能制造的地方本科院校多维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刘孟祥 | 陈治亚、苏玲、刘杰、刘秋菊、彭文武、刘平娥、吴义虎、刘湘玲、杨启正、罗斐、杨兵初、范双南、陈伟明、王海娥、董晔卉、汪辉、匡增彧、王亮、肖珍、王虎、旷水章、贺沅玮、刘政伍 | 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
56 |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 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平台构建 | 钱盛友 | 郑之伟、蒋乐勇、金湘亮、陈明、周新星、邹孝、窦威、田海山、马天雨、郭利文(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梁丕树(深圳市爱协生科技有限公司)、赵修齐(湖南国科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57 |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 产业需求导向的新工科“双创”人才跨学科培养探索与实践 | 姚湘 | 王金斌、石跃祥(湘潭大学)、刘金刚(湘潭大学)、陈洋卓(湘潭大学)、易锐(湘潭大学)、罗丁山(湘潭大学)、王雅淇(湘潭大学)、胡鸿雁(湘潭大学) | 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58 |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九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结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识-仿-实”平台建设 | 李传习 | 付果(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张玉平(长沙理工大学)、肖勇刚(长沙理工大学)、陈伏彬(长沙理工大学)、黄自力、丁丹(长沙理工大学)、刘建(长沙理工大学)、柯红军(长沙理工大学)、胡朋(长沙理工大学)、陈卓异(长沙理工大学)、陈历强(长沙理工大学)、董创文(长沙理工大学)、柯璐(长沙理工大学)、李学罡(长沙理工大学)、王福明(长沙理工大学)、李瑜(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刘榕(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张贵明(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周亮(深圳市九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程红超(深圳市九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石云冈(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谢上飞(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59 |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 电气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与保障 | 吴亮红 | 席在芳、曾照福、卢明、赵延明、李目、李宁、周博文、张小平、刘朝华、左智彬(深圳博时特科技有限公司)、朱容(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祖国、濮振华 | 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与保障 |
60 |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 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改造 | 童小龙 | 彭鑫、李斌、孙超法、张明亮(湖南建工集团)、陈乐求、刘康兴、祝新念、周小强、张焱 | 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61 |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唐勇奇 | 蔡斌军、刘婷、李光中、万琴、谢卫才、张伟、胡晓东、宋晓萍(湘电风能公司)、肖学礼(深圳盛泓科技有限公司) | 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
62 |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理工大学 |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陈拥贤、杜荣华 | 彭玮婧(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胡林(长沙理工大学)、袁东敏(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思强(长沙理工大学)、胡黄(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彭琼英(长沙理工大学)、艾楚君(长沙理工大学)、蒋菲(长沙理工大学)、刘亚辉(长沙理工大学)、王丽丽(长沙理工大学)、唐青(长沙理工大学)、汪华丽(长沙理工大学)、周柏林(湖南工业大学)、蔡首生(湖南工业大学)、刘初生(湖南信息学院)、尹来容(长沙理工大学)、吴钢(长沙理工大学) | 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的其他媒体文/图等稿件,均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服务。我们不保证同意其观点,也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若涉及的稿件有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两周内通知本站删除